目前分類:讀好人生來修練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衝動是魔鬼,說得真沒錯。因為衝動,很多人失去了原本可以好好解決問題的機會,一瞬間就可以把矛盾激化到無法調和的地步。

  

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里藏著他成長過程中所積累的學識、見識、品格和修養。而這個反應也決定了他的生活品質。

  


有些人說,看見不順眼的事情就要說。我同意,糾正是對生活品質的要求。但是,平心而論,你每次吵架的時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觀點嗎?並沒有吧,大部分時候你只是因為覺得自己被侵犯或者聽到了一個不同觀點,才毫無意識地生氣。

  

吵架本身不會讓生活變好或者變壞,真正影響一個人生活品質的是吵架的方式和目的。生活里,大部分人在吵架的時候,不是想解決問題,表達觀點,只不過是在發洩情緒而已。

 


 簡單說,就是沈不住氣。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,第一個反應永遠是著急。好事急著昭告天下,壞事急著擔憂焦慮。所以經常出現一種尷尬,心心念念的好事沒發生所以很失望,擔心半天的壞事也沒發生,白白嚇唬自己一場。 

 

現在,很多心理學家都在提倡心理急救,在我看來,個人生活中的急救,就像企業管理中的危機公關。本質上,它就是要改變你遇事的第一反應。

  

可是,當我們在談論生活品質的時候,人們只能想到吃穿住行用,卻往往忽視心理層面的影響。一個人過得好不好,並非由物質水平決定的,而是取決於你看待事情的方式和角度。

  

心理學家蓋伊博士曾經提到一個固定的思維感知模式,每當一個人感到沮喪或者挫折時,便會進入一種模式,你的頭腦會告訴你一些事,比如你會成功或者你不會,然後你就會按照這種模式採取行動,甚至不願意嘗試一下其他路徑。

  

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恰恰暴露了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。這種反應會對你的工作、生活、婚姻、親子關係產生全方位的影響。

  

 

有個朋友曾經跟我說,結婚之前,別滿腦子都是房子和鈔票,你得看看對方遇事的第一個反應。嫁給一個心浮氣躁的人和嫁給一個淡定從容的人,過得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生。

  

很有道理。無論是和一個容易動怒的人生活,還是和一個容易急躁的人作伴,你的日子一定不會好。

  

所以,一個人的生活品質由他的覺察力決定。而覺察力就是你能否在事發那一瞬間,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,再做出反應。你能否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,決定你過怎樣的一生,即使未必能思慮周全,但至少不會讓自己的一生敗在事發後的那幾分鐘里。

 


-作者-

Jenny喬,八零後一朵小花,自由撰稿人,既煲走心的雞湯,也寫溫情的故事。理性成功,感性成長。本文原標題《你遇事的第一反應決定你的生活品質》。


  


或許生氣是要表達什麼吧!我的脾氣不好,還是要修正, 但也因在乎所以........現在會盡量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感受及生活,好好的過自己的生活就好。

開心才能活得精彩活的久

旺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是村上春樹的小說《挪威的森林》中的一句話,實用菌很喜歡這句話,因為他用一種不可思議的語言表達了一種不可描述的感受。

 

相反,會越來越在乎一個人的感受。因為,深刻固然會引人注目,卻未必更接近真實,而感受更接近真實,雖然很多時候它未必是事實。

  


我們可以回想一下,當自己和別人聊天時,說的最多的是什麼樣的內容。相信絕大多數的情下,我們會說發生了什麼事情,以及我們的看法和評價。而缺少的恰恰是我們的感受:你的感受是怎麼樣的,對方的感受是怎樣的。

 

談論事情和評判是非,可以幫助我們積累更多行為處事的經驗,然後變的明事理,這是這樣做的優點,也是我們習慣這樣做的重要原因。但是,我們有沒有發現,如果過於忽略自己的感受,很多時候我們會莫名的感覺空虛。然後我們會想,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。

  

 

之前經常會莫名的冒出這樣的感覺,但是又不知道原因。直到後來才明白,之所以時不時的感到空虛,是因為在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里,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脫離的太久了。我們常常發現,在和別人交往時,那怕是與最親密的人相處時,我們都很少去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感受,更別說難把感受表達出來。

 

但事實是,人因感受而存在,沒有感受,我們人就不存在。

  

在和身邊親密的人相處時,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:明明自己在很理性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,但是談著談著,最終就變成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賽。

 

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?難道講道理也是錯的?

 

其實,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一下的話就會發現,講道理沒有錯,但是只講道理的話就是錯了。就像一位朋友說的:你的腦是你的,我的腦是我的。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。為什麼要別人來告訴我,我應該如何思考?

 

我們常說,家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,而是講愛的地方。那怎麼去講愛?最好的辦法表達自己的感受,同時照顧對方的感受。

  

 

道理是通往一個人大腦最近的路,但感受是通往一個人心裡最近的路。

 

最後,這是一個越來越重視自我的時代,也是一個越來越看重感受的時代。

 

表達自己的感受,就是跟自己真正地待在一起。看到別人的感受,才能被別人真正的認同和接受。當我們接受了自己的感受時,我們才能真正瞭解自己,也就有能力去真正的讀懂別人。

 


女人啊!好好的愛自己多一點 


旺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一個窮人突然發了一筆橫財,搖身變成暴發戶,往往要買幾大條金鏈子掛在脖子上,恨不得閃瞎大家的狗眼,這就是告訴別人:「看! 老子現在有錢了! 」 在大家眼裡沒有啥存在感,太需要別人認同了,往往顯擺得過頭,裝逼手法太過拙劣,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在所難免,被別人認為是裝逼也不意外。 


而我們反感別人裝逼,是因為一旦認可了對方的裝逼行為,會映襯得自己不那麼優秀,不那麼牛逼,反過來會傷害到我們本來就很脆弱的自尊心,否定了我們的自我價值。 所以,裝逼和打臉裝逼,常常是兩個自尊心都很強的人玩的「零和遊戲」。

  

我有一個朋友小杭,毛病可能比我還嚴重得多。 這位小杭君,學了些半吊子的心理學,自覺可以看穿很多問題,特別喜歡拿心理學的知識出來顯擺。 


他動不動就去分析別人的內心隱秘,然後很不厚道地大肆宣揚。 他有一位朋友,自視甚高,覺得自己聰明絕頂,又博覽群書、博學多才,上知天文地理,下懂生理衛生,再加上審美有品味,言談有格調,所以他總是喜歡強調自己精神世界豐富,而且發誓要靠自己的修養去贏得異性的青睞。 


最要命的是,此人目空一切,動不動就給人打上「內在很low」的標籤。 小杭覺得此人太過裝逼,終於忍耐不住,有一次當著他的面脫口而出:「外觀不行,所以要靠內在嘛! 心理學上這叫‘補償’。 」 對方一下子臉色鐵青,目露殺氣。 原來這人相貌上確實十分有礙觀瞻,他肯定打小就注意到了自己的缺陷,但是一直很避諱去談這點。 


小杭君沒管住這張嘴巴,一下子戳破,結果搞得大家不歡而散。 可惜小杭一直都沒醒悟,始終覺得自己專治各種裝逼,並為此嘚瑟不已。 小杭厭惡別人裝逼不假,可其內在的原因,恐怕他自己都沒搞清楚。 

  

心理諮詢師叢非從說:「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,恰恰因為你也是這樣的人。 當你沾沾自喜的時候,恰恰自我中心到別人受了傷。 」 看不慣別人那種以自我中心的裝逼腔調,根源在於自己也是個自我中心的人。 因拆穿別人裝逼而沾沾自喜,那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裝逼。

  

林宥嘉在《說謊》中唱道:「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,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。 」 人活一世,總是面臨那麼多困境和苦難,需要反復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,給自己足夠的勇氣和自信,才能説明自己安然度過人生一個又一個難關。 


無論別人怎麼裝逼,那不過都是他自己的事,與我們並無太大的關係。 我們本應該帶著同情與悲憫,靜靜地觀賞這一切,然後發出由衷地讚美。 這也算是行善積德。 而對於我們自己來說,我們卻不需要通過擴大別人的認同,來獲得自信和滿足。 


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中有這樣一句箴言:「認識你自己。 」我們應該更多地轉向自己的內在,從自我中窺見並相信自己的價值。 然後在與人交往的時候,謹記老子的「卑下守弱」的處事原則,放低自己的姿態,送他人一份廉價的優越感,這又有何不可呢? 



所以「靜靜地看別人裝逼,也是一種美德。 」 







-作者-

國館,最中國的文化微刊。用文化修煉心靈,以智慧對話世界,在這裡,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。國館2017重磅新書——《快樂的人,都有溫潤的趣味》正火熱銷售中。十點讀書經授權發佈本文,轉載請聯繫作者。


旺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當年那個嗓門比包租婆都大,在你夜不歸宿的第二天,能跟你嘮叨一天一夜的老媽子,現在哪裡還管得到你是不是夜不歸宿,只是每日每夜地數著你過年的歸期。

 

當年那個說一不二,只要板起臉就能嚇得你半天不敢說話的老父親,現在只要對你說話稍微大聲一些,你就能把爭執升級到吵架、把吵架升級到冷戰,於是乎,本來就不善言辭的他就更加不知道如何跟你溝通了。

  

才反應過來,父母與孩子之間,哪有對錯,哪有勝負?所謂你贏,傷得是他們的心;所謂你輸,痛得還是他們的心。


不由自主地想起龍應台在《親愛的安德烈》中曾經寫到:所謂父母,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,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。大概就是那個看到孩子成長即驚喜又不想放手,想輓留卻只能任我遠走的人吧。

  

三毛曾說:母親踏著的青石板,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,她幾乎步伐踉蹌了,可手上的重擔卻不肯放下了交給我,我知道,只要我活著一天,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。


以前總是嫌母親嘮叨,長大了才明白,她的世界很小,小到裝滿了我們就再也容不下其他。她常常忘了我們已經長大,就像我們常常忘了她已經老了。

  


我們總說,只有相愛的人,即便嚮往山川、湖海,還能囿於晝夜、廚房。天生勞碌命的父母,為了你又何嘗不是如此?

 

曾經看過的心靈雞湯說:

當你還很小的時候,他們花了很多時間

教你用勺子、用筷子吃東西……

教你穿衣服、系鞋帶、扣扣子……

教你洗臉、梳頭髮……

教你做人的道理……

 

你總在逼問他們你從何而來,他們早就用行動告訴你,你是從他們心頭掉下來的。所以,當他們記不清事情,或接不上話茬的時候,請不要怪罪他們。

 

當他們扣錯了扣子、系錯了鞋帶,當他們梳頭的時候,手開始不住的顫抖,請不要催促他們。因為,你在慢慢長大的時候,他們也在慢慢地變老。可只要你和他們在一起,他們的心就是溫暖的。

  

 

希望,不久的一天,能讓他們心安理得地享受我的伺候,而不是讓他們謹小慎微、低聲下氣地體貼我的生活。他們做得夠多了,接下來,請看我的吧!



 

父母在,人生尚有來處;

父母去,人生僅剩歸途。



作者簡介:白板先生



 

我。想你了~

 


旺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交朋友別急---

  

有人喜歡炫耀自己認識多少人,5000好友,2000大咖,200老闆,100投資人。很想問他們通過這些人,你能辦成了多少事?

  

 

所謂人脈並不是你認識多少人,而是多少人認識你。

  

所謂人脈並不是你和誰說上話,而是你和誰說話管用。

  

所謂人脈並不是一個人的硬實力,而是錦上添花的事物。

  

所謂人脈並不是攀關係、套近乎的產物,而是權衡利弊得失之後的交換。

  

現在的人啊!總是急著認識朋友,卻很少認真交朋友。於是留下了許多廢人脈,刪了不捨得,留著卻沒屁用。你強的時候,你不需要加別人,別人也會鄭重其事而不是隨意敷衍地加你當朋友。

  

 

其實可以想想,每次自己著急加上的哪些朋友,成了你可以聊天、吃飯的朋友。而那些著急加你朋友的人,又有哪一個成了你值得信賴的夥伴?

  

有句話說的好:重要的不是你輝煌的時候有多少人知道你,而是你落魄的時候有多少人記得你。現實地說,只有自己強,關係才強。

  

作者簡介:林都,清醒時做事,糊塗時讀書。

  

現在的我可以很明白,你呢?

加油~我自己!

旺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